
随着苏德战争临近,苏联军队的机械化部队迎来了重要的转变,开始进行大规模的装备更新,特别是在坦克等相关装备的更换上。为了理解这一变化的背景,我们需要回顾一下20世纪20至30年代的苏联军事理念。
历史上一个令人唏嘘的事实是,早在德国人之前,苏联人就率先提出并应用了“战役”这一军事层级概念。这个概念介于克劳塞维茨所定义的战略与战术之间,由图哈切夫斯基、特里安达菲洛夫和伊谢尔松这三位杰出的军事思想家提出。在这些人的推动下,苏联军事学说走向了创新的道路,特别是在“大纵深战役”这一理论的形成上,这一理论可以说是当时的革命性思想。
简而言之,大纵深战役的核心理念是利用强大的坦克和摩托化部队,在步兵和炮兵的支持下,迅速突破敌人的防线,并借此打击敌军的深远后方。这种作战方式旨在通过快速的机动,打乱敌人的战斗部署,进而实现初期的胜利。虽然这种战术理论非常先进,但它与苏联军事学说中的进攻性思想是紧密相连的,体现了苏联对未来战争的进攻性定位。
展开剩余78%斯大林时代也推崇这种进攻性思维,并致力于把战争引入敌方领土。因此,未来的战争不仅仅是捍卫自己国家的安全,更重要的是要在敌人领土上进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苏联急需建立一支庞大且高效的机械化部队。1929年,苏联首次组建了一个试验性机械化坦克旅;到1932年,这一力量扩展到4个旅;而到1936年,苏联已拥有4个机械化军及多个坦克团和营。
到1938年,苏联坦克军的规模已经相当庞大,其中包括12710名士兵、560辆坦克和118门火炮。到1939年,苏联红军已经拥有5个坦克军。此外,空降兵的快速发展,也为大纵深战役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然而,在苏德战争爆发之前,尽管“大纵深战役”的理念并未完全被放弃,但其具体应用却经历了大幅调整。首先,图哈切夫斯基等人的军事集团在1937年遭遇了大清洗,导致这些创新思想的推动力量受到了打击。其次,苏联在西班牙、波兰和芬兰的战斗经验使得军事领导层意识到,大型的坦克军并不完全适应现代战场,而坦克自身也常因机械故障导致后勤问题。于是,到了1939年底,苏联决定削减坦克军的数量,改为配备少量坦克的小型合成部队。
然而,这一决定很快被德国的“闪电战”打破了。德军在1939年和1940年迅速击败波兰和法国,使得苏联的军事领导人深感震惊和敬畏。正如戴维·格兰茨所言:“他们惊奇地看到,德国人采纳了我们的一些想法,并且在实践中做得比我们更好。”
看到德国取得的成功后,苏联急于重新调整策略,开始重新建设强大的坦克力量。1940年7月,苏联开始组建9个新的机械化军,到了1941年初,又开始着手组建另外20个机械化军。到1941年6月,这些新组建的机械化军配备了如KV-1重型坦克和T-34中型坦克等新型装备。
每个机械化军的编制包括2个坦克师和1个机械化师,共约36080人,装备1031辆坦克(其中包括126辆KV-1和420辆T-34)、358门火炮、268辆装甲车和352辆拖车。然而,由于建立机械化军的工作过于匆忙,许多部队的人员、坦克和装备都严重不足。尤其是面对德军中央集团军的进攻时,许多机械化军在战斗力上远远不及敌人。
例如,在部署到西部特别军区的6个机械化军中,5个军刚刚组建不久,坦克数量普遍不超过500辆,其中有两个机械化军的坦克甚至不到100辆。这些部队不仅装备老旧,且很多坦克由于长期缺乏维护,已经无法正常作战。更为严重的是,许多指挥官和战斗员没有接受充分的训练。
尽管苏联的机械化部队在数量上做出了巨大努力,但到了1941年6月,苏联的坦克部队仍然远远不足以应对德国的入侵。以KV和T-34为主力的坦克数量也不足以满足战场需求,而更多的是老旧的T-26和BT型轻型坦克。虽然这些坦克在数量上可能略胜于德军,但由于缺乏无线电通信设施,指挥效率低下,导致战场上反应迟缓,难以应对快速变化的战况。
最终,这些坦克在“巴巴罗萨”行动爆发时已经过时。战争的第一天,苏联第10集团军的指挥官报告称,他们的T-26坦克“甚至适合用来打麻雀”。
这个过程展示了苏联在技术和战术上的进步与失误,同时也反映了机械化战争的复杂性及其对后勤和训练的巨大要求。
发布于:天津市天创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