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共:2880字
预计阅读时间:6分钟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 毛姆读书随笔/
作者:[英]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译者:罗长利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索书号:I561.65/2047-8
馆藏地址:徐汇馆书库2楼 52排1列3层
奉贤馆5楼 29排6列2层
图书简介
原文摘录
关于作者
展开剩余88%这并不是一部研究文学的专著,很大程度上,它是由文学巨匠的生平逸事构成的故事书。
毛姆认为,通过作家的生平来关照作家的作品,是一个很有趣的角度。在他的笔下,狄更斯、巴尔扎克、陀思妥耶夫斯基都是耽溺享乐、佯装气派却负债累累的普通人,他们在小说中探讨、分析人性的弊端,然而在生活中,他们都是人性弱点的俘虏。在本书中,毛姆的语言巧妙精到,流畅洗练,既不故作高深也不沾沾自喜,读来宛如与你相对而坐,教读者如何读书、如何找到阅读的乐趣,也跟读者探讨小说的艺术、哲学的价值,引导着读者透过读书去思考自己的人生。
阅读他的随笔,是在观赏其他小说家的波澜一生,也是在领略毛姆的性格魅力。
图书简介
原文摘录
关于作者
Ⅰ
怎样读书才有乐趣
◎ 阅读应当是享受的。
◎ 我接下来要提到的书籍既不会帮你拿到学位,也不会教你谋生的本事;不会教你如何航船,也不会教你如何修理停运的机器,但是这些书会让你活得更加丰满。
◎ 培养阅读的习惯能够为你筑造一座避难所,让你逃脱几乎人世间的所有悲哀。
◎ 在早上,当我工作之前,我会先看一会儿哲学类或科普类的书籍,阅读这类书籍需要一个清醒和专注的头脑,这样做能激起我一整天的活力。当我的工作完成之后,我便想要放松。此时我倾向读一些历史、散文、批判性文章和一些传记类作品,以使我的大脑放松。除了这些,我还在手头放着一些诗集,以便我随时兴起想要翻一翻。我的床边也放着一些书,可以随时开始翻阅,也可以随时在读完哪一段后放下,不过,这样的书太少见了。
——摘自:读书应该是一种享受
Ⅱ
怎样的人写出怎样的书
◎ 《呼啸山庄》这本书很奇特。它的内容看似混乱,却不失为一本好书。它丑恶,却给人以美的感受。它是一本让人生畏的、痛苦而充满激情的书。有人怀疑,这样一本书是不可能由一个牧师的女儿写出来的,因为她过的生活如隐士般单调,认识的人很少,可以说对世界一无所知。在我看来,这是无稽之谈。《呼啸山庄》具有一种强烈的浪漫主义倾向,这种浪漫主义不同于现实主义的耐心观察,而是放纵主观想象,沉湎于神秘而恐怖的激情和狂暴行为,时而兴高采烈,时而意气消沉。这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从艾米莉·勃朗特的性格,以及她那种强烈的、饱受压抑的感情来看,我们绝对有理由相信《呼啸山庄》是出自她的笔下。
——摘自:谈谈《呼啸山庄》的美与丑
◎ 一个人除了个人生活,还得有与其他人一起的社会生活。某个人在个人的生活中或许扮演的是主角,但在与他人相处时,他可能会是重要角色,也可能是微不足道的配角。
——摘自:巴尔扎克其人与《高老头》
◎ 在我心中,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是巴尔扎克,但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是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这本小说描写的场面如此恢宏,描述的历史时期如此重要,小说中出现的人物又如此众多,简直前无古人,我想,大概也后无来者。这本小说被称为史诗显得理所当然,除此之外,我不知道还有哪部小说更配得上这个称谓。托尔斯泰有位才华出众的批评家朋友——斯特拉霍夫,曾用这样有力的语言评价过《战争与和平》:“一幅人类生活的完美图画,一幅该时代俄罗斯的完美图画,一幅供所有人感悟的有关欢乐与悲哀、伟大与耻辱的完美图画,这就是《战争与和平》。”
——摘自:读《战争与和平》,兼谈托尔斯泰的为人与信仰
Ⅲ
怎样思考就有怎样的人生
◎ 人们在这晦暗而神秘的世界上前行,总是被不同的问题所困扰,如果哲学不能帮助这些人解惑的话,那么它也会以幽默的方式说服他们安于自身的无知。哲学教会人们退守为安,也教会人们砥砺前行。它能给人们带来想象力和智慧。
——摘自:我发现读哲学很有趣
◎ 如果我仅仅是被生存竞争推动的机械力量的玩物,人们反复教导给我的善,意义到底在哪里?于是,我开始阅读伦理学。在潜心读完一部部令人生畏的巨著后,我得出结论:人生的目的只是为了寻求自身的快乐,并不为别的,那些舍己为人的行为也只是为满足人们的一种幻想——实现自己所寻求的、做一名慷慨者的快乐。既然未来是不确定的,及时行乐理当是一种常识。
◎ 我发现伯兰特·罗素那些语言优美而且清晰易懂的作品让我读得心旷神怡,我满怀钦佩地阅读他的书,我很愿意将他当作我所寻找的向导。他不仅知识渊博,而且通情达理。对于人的弱点,他非常宽容。但我很快发现,作为一个向导,他的方向不太明确。在心智上,他有些游移不定。他就像一个建筑师,当你想建造一所房子居住时,他建议你先用砖头做材料,接着却又以各种理由来证明为什么石头是比砖头更好的选择;当你同意了用石头做材料,他又提出充足的理由来说服你钢筋混凝土是唯一的选择。最终,你连一个遮顶的篷子也没有盖起来。我想要找到一种像布拉德莱那样的首尾一致并能自圆其说的哲学体系,其中的每一部分都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也不能改动,否则整个体系便会分崩离析。
——摘自:没有一本一劳永逸的书
◎ 人类的自我主义让其不太愿意承认生命本来就是无意义的,因而当他不幸地发现自己不能够再信仰那一直以来让他引以为傲的力量时,他便竭力构建出某些价值观念来赋予生命以意义。历来的智者们在这些价值观念中选出最为宝贵的三种代表,当人们单纯地追寻这三种宝贵的人生价值时,生命好像也因此有所意义。
◎ 如同在茫茫沙漠里找寻一片绿洲,在人生的这场旅途中,他开始说服自己无论如何都要抵达他的那片绿洲,因为那是值得的,在那里他将得到休憩,并找寻到自己一直以来所寻求的答案。这三种价值观便是真、美和善。
◎ 我发现美丽是一个完整的句号。当我思考美好的事物时,我发现我能做的只有注目和钦佩。它们给我的感觉固然绝妙,但我无法将这种感觉保存下来,也无法复刻。在这世上,最美的东西终究也会使我厌倦。从那些具有实验性的作品中,我获得了更大的满足感。因为它们未达到十足的完善,给我的想象力留下更多空间。而所有伟大的艺术作品都已完美得面面俱到,我能做的所剩无几,活跃不休的内心终会厌倦这种被动的沉思。于我而言,美丽似乎是山之顶峰,当你到达山顶时,会发现那里的风景也没什么特别的,于是只好下山。完美主义是无趣的。
◎ 如果艺术是一种慰藉,那么足以。这个世界充满了不可避免的邪恶,如果人类偶尔能从古往今来遗留下来的艺术作品中寻求庇护,这样是极好的。
◎ 试图通过历史、文化和考古学的联想来给一件物体以艺术的生命是毫无意义的。无论一座雕像是由古代希腊人还是现代法国人完成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座雕像此时此刻会给我们以美的战栗,这种美的战栗会激励我们创作出更多的作品。
◎ 生命的美别无其他,不过顺应其天性,做好分内之事罢了。
——摘自:真、美、善之我见
作者简介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1874年-1965年,英国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生于法国巴黎,中学毕业后在德国海德堡大学肄业。18岁在伦敦学医,后弃医从文。23岁时发表首部小说《兰贝斯的丽莎》,从此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在文学界,毛姆是一个优雅、老到、冷漠的人性观察者,几乎每一个人都能在他的故事中看到自己,这也让毛姆成为二十世纪炙手可热的作家。代表作有戏剧《圈子》,长篇小说《人生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面纱》等。
发布于:北京市天创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